备注:完结,70集
类型:
主演:我是康总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评书《古今通鉴》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《三言》(《喻世名言》、《警世通言》、《醒世恒言》)。由著名评书演员田战义经过几年的案头工作和演出实践,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,用新思想、新观点、新手法,经过加工、整理、改编后录制的短篇评书专集。其中包括:“浪子回头”(取材于《醒世恒言》第十七卷“张孝基陈留认舅”)、 “鬼断家私”(取材于《醒世恒言》第十七卷)、 “罗衫再合”(取材于《警世通言》第十一卷“苏知县罗衫再合”)、 “一鸟害七命”(取材于《喻世名言》第二十六卷“沈小官一鸟害七命”)、 “张庭秀”(取材于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卷“张庭秀逃身救父”)等五个故事共七十回,全长三十五个小时。该评书曾在电台播出,受到广大听众的一致好评。不失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、继承和发展文化遗产的精品。
备注:完结,70集
类型:
主演:我是康总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评书讲述的是1949年解放初期发生在北平的故事。田战义自小喜爱文艺,尤其喜爱曲艺。1956年拜著名相声艺术家王世臣为师学习相声表演。1968年拜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鑫金为师学习评书表演,先后创作表演短篇评书“海底青松”“站台风云”等节目,多次参加北京市业余表演并获奖。1978年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为专业评书演员,同时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为师学艺,除演出袁派评书“肖飞买药”外,自己创作短篇评书“飞驰千里”“一把闸”“千里送子”“地球仪”“绝胜第一钩”等节目。1982年起,陆续与沈永年等人合作创作长篇评书“秘密列车”“虎门硝烟”“林详谦”“民国风云”“紫禁城轶事”“长城夺宝”“李自成”“绝密行动”以及古书新说“古今通鉴”等。对于田战义播放近代史评书方面的成绩,汪景寿、王决、曾惠杰等专家著《东方文化集成》:“中国评书艺术论”一书“名家评点”中称:田战义是近年来播讲近代史评书成就最高的演员.
备注:
类型:
主演:江工開物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1956年拜著名相声艺术家王世臣为师学习相声表演。1968年田战义拜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李鑫全为师学习评书表演。田战义1978年调入中国路文工工团说唱团为专业评书演员,同时拜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为师学艺。 田战义自小喜爱文艺,尤其喜爱曲艺。1956年拜著名相声艺术家王世臣为师学习相声表演。1968年拜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鑫荃为师学习评书表演,先后创作表演短篇评书“海底青松”“站台风云”等节目,多次参加北京市业余调演并获奖。1978年调入中国铁路文工团说唱团为专业评书演员,同时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阔成为师学艺,除演出袁派评书“肖飞买药”外,自己创作短篇评书“飞驰千里”“一把闸”“千里送子”“地球仪”“绝胜第一钩”等节目。
备注:完结,18集
类型:
主演:我是康总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仇仲,是山西人,忘记了他是哪个郡哪个县的了。有一年,正赶上兵荒马乱,他被强寇俘掳了去。家中两个儿子仇福、仇禄都还年小,他续娶的妻子邵氏抚养着两个孤儿,艰难度日。所幸他留下的一点家业,还能使母子三人维持温饱。但那时的年景,天灾人祸不断,收成又不好,加上村里的豪门大户,仗势欺人,使得孤儿寡母衣食不保,苦苦煎熬。仇仲有个叔叔叫仇尚廉,企图吞并仇仲的那点家产,多次劝邵氏改嫁,邵氏坚决不肯。仇尚廉便将她暗地里卖给了一个大户人家,想强行赶走她。仇尚廉跟大户人家讲妥后,邵氏还蒙在鼓里,别的人也都不知道这个阴谋。同村有个叫魏名的,为人奸滑狡诈,跟仇家多年有仇,事事都想造谣中伤。因为邵氏在家守寡,魏名便到处散布谣言,败坏邵氏名声,以此来污辱诋毁仇家。这些谣言正好被那个大户人家听到了,厌恶邵氏不贞洁,便告诉仇尚廉,不愿再买邵氏。时问一长,仇尚廉的阴谋和外面的流言蜚语,都传到了邵氏耳朵里,邵氏冤愤不已,天天哭泣,渐渐地四肢不适,一病不起了。当时,仇福才十六岁。家里无人缝补衣裳,便匆匆忙忙地为仇福娶了媳妇。新媳妇姓姜,是秀才姜屺瞻的女儿,为人贤惠能干。从此后,一切家务事都依靠姜氏料理,家境竟也渐渐好过起来,便又让仇禄拜了先生,开始读书。
备注:完结,15集
类型:
主演:我是康总
导演:内详
语言:
年代:0
简介:焦裕禄,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,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贫农家庭,1946年1月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,同年参加本县区武装部工作。解放战争后期,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,到河南尉氏县工作。1953年到1962年,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车间主任、科长。1962年12月,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、书记。他上任之后带领全县人民进行封沙、治水、改地的斗争。焦裕禄身先士卒,以身作则;风沙最大的时候,他带头去查风口,探流沙;大雨瓢泼的时候,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;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,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,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。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、牛棚,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。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,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,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,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。